舒城县:坚持“五位一体”结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近年来,舒城县聚焦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实际需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五位一体”推进城市建设。
一是坚持城市功能与规划设计相结契合。科学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城乡建设、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18项专项规划。围绕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发展核心地位,增强城市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完善政务区功能,实施“三馆一院”、县委党校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城东片区和城南片区路网升级改造,着力加快舒东区、南溪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建设县域行政、文化科技和商务商贸中心。
二是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定位相结合。围绕合肥经济圈打造产业“承接园”和“配套园”的城市定位,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在装备制造方面,先后引进了利来钢铁、福然德汽车等优质项目落户县经济开发区;在电子信息方面,舒城县精密电子基础件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入选“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在农副食品加工方面,园区共建成2.55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中国新加坡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被列入安徽省首批10家国际合作产业园之一。预制食品产业被列为安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坚持生态环境与城市形象相结合。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完成S351环城等主要道路节点绿化品质提升,对滨溪公园、南溪公园等多个绿化景观薄弱节点进行覆绿改造,新建六连游园等街头“口袋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9.46平方米。践行绿色低碳理论;中心城区成功申报实施省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城市(低碳片区),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光伏发电等。推进水环境治理,完成“厂-网-河”水环境一体化治理工程投资6.2亿元,“四河三渠两厂”等重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完成36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建雨污水管网99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2万吨。投资2.33亿元实施活水引源工程,增强城区水资源调控能力。
四是坚持公共服务与市民需求相结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群众出行更加通畅,建成区道路总长度增至233.2公里,“一环五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义务教育更加均衡。陆续实施舒城二中、舒城一中迁建、舒城中学扩建等项目建设,多所学校完成提质升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通过省级评;医疗服务更加全面。城区现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67家,投入20.14亿元实施县医院东区、中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15分钟医疗圈基本形成;安心托幼”更有保障。大力发展社区办托、单位办托、幼儿园延伸办托,城区共有托位数1611个,基本满足城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需求;住房保障更加有力,累计投资3.4亿元改造城区老旧小区112个约126.53万平方米,惠及群众约1.25万户。陆续实施西大街、城东新区、麻纺厂等32个改善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项目,惠及群众2.5万户。
五是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治理相结合。注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全县规上文化企业达25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坚持以县图书馆为核心,11个城市阅读空间为辅助,全面形成“15分钟阅读圈”。明伦堂、麻纺厂、六连车队等3处历史建筑和舒中南楼、龙头塔等3处文保单位全部实现有效保护利用;内外兼修创新城市管理。创新市容秩序整治,实施烟花爆竹及冥纸冥币禁放禁烧,大货车限行、户外广告治理、规范渣土运输管理等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取得良好效果。创新数字城市管理,县智慧城管系统日受理和处理案件180件左右;智慧停车系统对城区2800个停车泊位进行智能化改造;智慧路灯管理系统对城区道路1.57万盏照明路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年节约电费525.71万元。创新物业小区服务,持续推进“舒美红色小区”创建,147个住宅小区实现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十整治、十提升”“打通生命通道”“禁止电动车上楼”等专项整治行动,成功创建绿色社区9个。创新环卫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舒城海创发电厂建成运营,年处理生活垃圾16.5万吨,并网发电3650万千瓦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