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23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住建局发布时间:2023-07-10 08:53
字号:

孙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联合验收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落实情况的建议》(第123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工作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利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有利于落实广大群众宜居生活品质的需要。近年来,我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植入城市发展中,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从破题建设到示范提升的转变。2023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成功入围第三批示范城市。

一、办理过程

收到建议后,我局随即召开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部署会议,明确由局属单位城建中心主要负责人亲自办理,相关科室负责收集资料,认真梳理近年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并与市自然资源局等协办部门商讨,认真研究代表建议,吸收采纳,积极推进下一步工作开展。

二、近年工作措施

1.高位推动,构建有力组织保障。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规格推进、高标准落实。聚焦示范要求,积极创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市、县(区)均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市、县(区)级上下联动的组织架构体系更加完善。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经常性召开各类涉水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多次实地督查调度相关项目,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2.综合发力,有效强化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自身职能,通过提出人大建议、听取专项报告、依法作出决定等举措,全力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同时,将《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条例》列为2024年立法实施类项目,并于2023年下半年开展前期调研起草工作。积极号召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共同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新典范。

3.建章立制,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先后编制了《六安城市防洪规划》《六安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六安市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20余项专项规划,研究制定了《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六安市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等9项标准规范,先后印发了《六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20余项工作制度,完善了全流程管控制度,建立了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各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4.夯实基础,推进海绵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施行项目储备库、前期工作库、项目建设库“三库联动”调度机制。近三年来,实施水利项目等涉水投资150多亿元,完成淠史杭流域治理、部分城镇防洪减灾工程、六大水库来水区域水土保持项目。近五年来,实施海绵类项目115个,投资约45亿元,33.1%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41.5万吨/天,排涝泵站排涝能力达142.1立方米/秒,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9.7%。

5.开拓创新,探索智慧管理模式。2019年,我市引进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围绕城区厂网河一体、供排水一体、建管运维一体、城乡一体,创新“水当家”“水管家”智慧管理模式。建立了国内首个“水管家”智慧调控系统,奠定了智慧海绵基础,该模式获国家发改委肯定推广,获评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6.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各方参与。广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制定了《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宣传活动方案》,将4月确定为海绵城市建设“集中宣传月”。依托专业团队,组织召开培训会,从海绵建设理念、政策解读、典型案例、相关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指导。同时,制作了海绵城市示范申报宣传片《绿色振兴谋发展 智慧治水显真章》,并于2023年5月,在《中国建设报》刊载发表了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案例——安徽六安淠淮生态经济带淠河右岸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系统展示了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获得的成效。

三、存在问题

1.系统化全域推进仍需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特别是国家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需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合力推进,需市县区上下联动,方能在系统化全域推进上落实。

2.制度机制落实有待强化。目前,我市各项海绵城市建设制度机制基本建立,但在全流程管控(主要包含规划设计、“一书两证”办理、施工图审查、工程验收等流程)、法制化监管等方面仍需强化。

3.海绵基础设施等短板仍需补齐。城市防洪排涝、雨污水管网系统排查整治和雨水、污水厂尾水资源再生利用任务重;市政道路、小区等源头环节海绵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示范期内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和考核要求,重点做好项目推进、示范打造、机制完善等工作。

1.进一步明晰思路,系统全域协同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流域区域、城市和设施体系三个层级,协同新老城区全域推进,示范期内分批实施8类111个项目,共计投入海绵建设资金39亿元。在流域区域层级,构建“上拦-中固-下排”的防洪工程体系。在城市层级,新城区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全过程管控,老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增加海绵元素,提升人居环境。建设海绵智慧平台,与城市生命线、城市水管家、水利信息化平台实现“四网融合”。在设施体系层级,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开展污水提质增效,建设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进一步明确目标,打造六安特色示范。示范期内,围绕打造江淮流域红绿相融、洪涝统筹的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通过四个重点片区建设,争当水源保护人水和谐、红绿相融城市更新、海绵新区生态开发、洪涝统筹涝污联治、政企联合智慧海绵五个示范。确保到2025年实现:城市堤防防洪能力全面达标;50%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内涝积水区段100%消除;城市净水厂进水BOD平均浓度达100毫克/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2%;再生水利用率达44.2%。

3.进一步完善机制,保障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资金保障、建设管理、长效运行、技术支撑等各项长效机制,尤其是加快海绵城市立法工作,制定《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及时将我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解决示范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建议落实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积极申报国家示范城市。近年来,在市人大的关心和呼吁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22年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做好2023年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期间,市委书记叶露中带队赴省住建厅等相关单位汇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争取支持;市长潘东旭、副市长胡雪松多次调度推动申报工作。4月26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正式启动开展“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申报工作,市委书记叶露中、市长潘东旭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坚持每天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市住建局作为牵头部门,更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奋战,为力争申报成功,申报专班全天候编制申报方案及相关资料。最终,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成功申报了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二是完善制度,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近年来,先后研究制定了《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六安市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等9项标准规范,印发了《六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20余项工作制度。其中,涉及到验收环节规范的专项制度标准有《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竣工验收要点》《关于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施工验收的通知》,初步明确了海绵项目的验收管理。建议收悉后,经与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对接,计划将规划条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或指标的海绵项目一律实行联合验收,确保规划条件中确定的建设指标及措施落到实处;涉及到运行维护环节的专项制度标准有《六安市海绵设施运行维护导则》《六安市海绵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明确了运行维护工作的具体要求。三是聚焦项目,确保示范城市建设成效。围绕示范城市创建时提出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指标,将各项要求落实到项目中。经与市自然资源局对接了解,自2019年开始,我市将海绵城市相关指标纳入规划条件,但规划验收工作相对滞后。为系统推进我市示范城市建设,自2023年开始,我市严格要求各部门依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落实各自职责分工,从规划条件设置、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验收等全过程落实海绵建设要求。4月7日、13日,我局先后赴市自然资源局就项目方案设计审查严格落实海绵指标和要求进行沟通交流,明确了新增项目严格把关海绵专篇(专项)方案设计,从而为联合验收工作奠定基础。截至目前,我局已协助市自然资源局完成了恒生.悦湖山院项目海绵专项规划方案审查。同时,针对今年之前实施的有海绵规划指标的项目,计划近期与市自然资源局再次对接,进行全面梳理,逐个分析海绵设施规划、建设、验收情况,分类分阶段解决前期遗留问题。

感谢您对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联系电话:0564-3925501  13956148886

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3年7月10日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